丹江口:庫區移民端上“綠飯碗”
11月15日,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口村吳家院移民安置點前,幾百畝果園望不到邊,冬桃、石榴等相互比拼生長。 吳家院移民安置點緊臨庫區,為防止面源污染、保護水質,2013年以來,當地先后引進多家農業公司,流轉土地發展果園經濟,帶動庫區移民致富。
11月15日,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口村吳家院移民安置點前,幾百畝果園望不到邊,冬桃、石榴等相互比拼生長。
吳家院移民安置點緊臨庫區,為防止面源污染、保護水質,2013年以來,當地先后引進多家農業公司,流轉土地發展果園經濟,帶動庫區移民致富。
近年來,丹江口庫區后靠移民在保護水環境的同時,通過發展特色種植、鄉村旅游等措施,讓移民端上了“綠飯碗”。
生態種植鼓了移民錢袋子
11月14日,在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易家埡子村,18個大棚排成一排,棚內綠油油的草莓正歡快生長。
易家埡子村是丹江口庫區內安移民村,有移民1000多人。2017年,村民陳強按每畝1500元的價格,流轉土地建起18個大棚,種植反季節草莓。
陳強介紹,“反季節草莓上市時間正值春節,節前可以賣到40多元一斤,節后能賣30元一斤?!标悘娡ㄟ^種植反季節草莓,帶動移民就業,常年用工7人,月均收入近3000元。在他的帶動下,全村已發展草莓200多畝,產值上千萬元,帶動用工50多人。
在吳家院移民安置點前,幾百畝果園都已到了掛果期。浪河口村黨支部副書記裴宏坤介紹,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安置后,浪河口村對消落區進行了治理,通過治理不但防止消落區水土流失,還治理土地500多畝,并引進生態農業合作社,發展水果種植400多畝。今年冬桃開始掛果,11月上市,10元一斤,70多萬斤十幾天就賣完,利潤達五六十萬元。在企業帶動下,移民戶自主發展果園種植200余畝,收入從幾千元到數萬元。村民吳遠志,身體有殘疾,種植冬桃年純收入兩萬多元。
目前,丹江口市已建柑橘基地28萬畝,核桃基地10萬畝,青茶基地4萬畝,雜果基地2萬畝,中藥材基地3000畝,帶動庫區移民轉型發展、增產增收。
鄉村游讓移民村成度假村
大紅燈籠、淺紅磚墻、翹檐黑瓦……11月13日,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山跟前村,一家家民宿酒店正在營業。
山跟前村緊鄰漢江邊的鄖陽島碼頭,每年許多十堰城區游客通過碼頭,登上游船前往丹江囗庫區島嶼——鄖陽島上游玩。這里山水環境好,區位優勢明顯,是發展民宿的理想之地。
2016年起,山跟前村整合資金,通過以獎代補,補貼每戶村民5萬元至8萬元,支持村民按統一風格將房屋改成民宿酒店。為發展民宿,村里還配套發展了采摘園,種植葡萄、櫻桃、柑橘等,一共數百畝。
移民周慶玉將兩層小樓改成民宿,農家樂、住宿于一體,村里給了7萬元獎補,2017年正式營業?!懊磕甏禾熨p花游、秋季采摘游帶來大量客人,平時還有登鄖陽島游客和垂釣的客人,生意一直不錯?!敝軕c玉說,現在年均收入十幾萬元,自己很滿足。
村支部書記孫紹虎介紹,目前全村的民宿已改造好數十家,已開始營業的有六七家,每家民宿給村集體一小部分費用,作為村集體收入,用于道路亮化、綠化等。
鄖陽區水利和湖泊局負責人介紹,近年來,鄖陽區移民村已形成生態農業、光伏產業園、鄉村旅游等多種產業,帶動移民脫貧致富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